CONTACT US
- 电话:025-85916650
- 预约上门:15851845757
- 邮箱:njof365@163.com
- 网址:www.njof365.com
- 联系人:孙先生
- 实体展厅:江宁区鄂尔岗路荆刘工业园
“进校园”怎 办公室家具价格样才能落在实处
最近,笔者走进学校开展调研工作,校长办公桌案头上关于“低碳生活进校园”的文件引起了我的兴致。与学校校长交流了解到,当前中小学关于“进校园”的活动有近30个,包括“传统文化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科技进校园”“知识产权进校园”“光盘行动进校园”“工匠精神进校园”等,内容涉及安全、文化、科技、医药、人防、法治……几乎教育以外的其他部门都开展了针对学生的“进校园”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丰富了师生的生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但是,这些“进校园”活动也出现了组织随意、成效甚微、推进临时等问题,让校长们备感纠结。如何分辨出各式各样“进校园”活动的教育意义、警惕“进校园”活动可能引发的问题、发挥“进校园”活动的真正作用,理应成为中小学校长的一门“必修课”。
明辨活动价值
避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
“不可否认,像‘平安建设进校园’‘廉政文化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实了校园德育实践活动,丰富了师生生活,而且为学校常规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积淀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有校长坦言,“但有些活动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开展起来热热闹闹走过场,反而对学校、对学生发展不利。”
校长之言,在一定程度上,道破了一些校外非教育部门或团体对校园阵地的“善意侵占”。这些“进校园”活动的组织者缺乏对活动本身价值、参与活动对象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和活动推进方式方法的研究,呈现重“进”轻“建”的状态。随着“进校园”活动项目的增多,加之活动开展方式的粗糙,学校无法招架,校园宁静的生态渐渐被打破。
如,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步入了“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新产品涌入校园,“人工智能进校园”活动异常活跃,针对师生的各种新产品体验性活动特别丰富。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对教育改革创新有助推作用,给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带来了变革,但这种缺乏系统性的、短时间的“体验性接触”,只能暂时兴奋学生的神经,若无后期的课程共建规划,实则意义不大。更有甚者,一些活动方借助“进校园”机会,夹带商业行为,让学生、家长沦为“推销员”,就更不可取了。家长对此也有微词:“校园里充斥推销产品的宣传,孩子怎么能静下心来读书?”
不难看出,若“进校园”活动选择不当,不仅会浮躁校园生态,而且也会让家长对学校产生误解。校长应该警惕,认真研究与评估这些“进校园”活动的价值所在,尽量减少过于喧嚣、缺乏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登堂入室”,扰乱正常教学秩序。
重视过程呈现
推动师生真正行动起来
在众多“进校园”活动中,一些贴近当下时代背景的主题,如“生态文明”“工匠精神”等,是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补充,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乃至学校内涵建设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这些活动主题比较鲜亮,“建设绿色校园倡导生态文明”“传承工匠精神,打造自主品牌”等,有教育价值,但若是落地方式不对,反而会虚化主题的意义。
这类活动,或是以“通知”形式在行政层面予以推动,或是请专家、手艺人走进校园现身说法,对活动在学校的具体实施也只是提出一些诸如“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氛围”等“一个面孔”的要求。学校一般以挂宣传标语、出专题板报进行落实,师生陷入被动说教境地,活动推进的过程也非常单薄。
其实,任何活动的组织推进,最终成效应该是活动对象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逐步积淀。这就需要制定基于学生活动过程经历、习得活动体验的实施方案,围绕学生素养的提升,开展一些实践性、探究性的具体活动,让师生真正行动起来,而不是“被动应付”。
师生在具体活动过程的行动中更容易建构主体认识,形成行动自觉。比如,在“生态文明建设进校园”活动推进过程中,活动方与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居住环境调查、走进化工企业、关注生活垃圾。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题班会、撰写环保宣传倡议、制作环保宣传海报并自发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强化活动成效
警惕成为活动呈现媒介
#p#分页标题#e#调研时,一位小学校长曾直言不讳:“在‘进校园’活动中,一些活动的开展是出于应景需要,对学生学校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很难说清楚。”他认为,像“消费维权进校园”“知识产权进校园”等一些知识性、专业性极强的活动,与学生的年龄阶段、知识层次、接受能力距离较大,在小学阶段比较难开展。
这些超过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进校园”活动,虽然“进了校园”,但并没有“进入师生的心田和血液”。如,在全国“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周期间,一小学应有关部门要求,在学校广泛开展知识产权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出版专栏、电子屏幕播放和校园广播等方式,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宣传“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与专利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活动主办方来学校作知识产权的专题讲座。整个活动持续了一周时间,学校耗费了大量精力,主办方也付出很大的努力。但当问及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时,多数学生仍旧比较茫然,觉得这些内容距离自己比较遥远。
由于活动形式的问题以及活动内容的“超纲”,活动成效大打折扣,学校仅仅作为活动的呈现媒介和平台存在。因此,校长需要在评估活动价值的基础上,充分考核活动成效,并对活动方提出要求,设置必要的“关卡”。
呼应文化内涵
促进活动与课程相融合
必须肯定的是,某些“进校园”活动在学校有效开展,对学校文化建设和内涵积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众多主题单一、主体独立的活动开展,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而且严重冲击了学校文化建设,使得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呈现碎片化状态。更为严峻的是,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进校园”活动项目整合与课程实施有机融合的问题,“进校园”活动必将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沉重“包袱”。
对此,中小学校长应有大课程思维,将“进校园”活动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如,江苏省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立足消防和人防知识“进校园”活动,在与相关部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将消防与人防有机整合建立了“生命教育体验馆”,构建了“走近人防”“平安消防”“体验消防”“应急训练”“平安实践”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真正把“进校园”活动上升为学校课程建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这一探索的启示是,学校和相关部门可在事先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内容相关、主题关联或交叉的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后,形成操作性较强的“进校园”活动具体方案。如,可以将传统文化、廉政文化、民俗文化、平安文化、红色文化等与“文化”关联的活动进行整合,组织相关人员按照课程建构理念,编写适合学校组织开展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组织实施。这样的整合,不仅避免了活动的碎片化,而且为活动有效开展创造了条件,为学校文化建设、内涵建设提供更多选择空间。
综上可知,不管是站在活动发起者或活动承办者以及活动参与者等角度,有效的“进校园”活动都须具备良好的初衷和积极的意义。中小学校长只要着眼于学生素养的培育、办学效益的提升,对活动进行适度取舍并加以整合,以课程形态呈现,就一定能够让“进校园”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作者系江苏省大丰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2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