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 电话:025-85916650
- 预约上门:15851845757
- 邮箱:njof365@163.com
- 网址:www.njof365.com
- 联系人:孙先生
- 实体展厅:江宁区鄂尔岗路荆刘工业园
农村联中老师的文章 办公家具公司网站刊登在《中国教育报》
农村联中老师的文章刊登在《中国教育报》
2018-12-24 2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新闻微评 阅读 /教师 /专业
原标题:农村联中老师的文章刊登在《中国教育报》
农村联中老师的文章刊登在《中国教育报》
江苏 苗蔚林
《中国教育报》一直是我工作之余必读的报纸之一,走上教师岗位开始与《中国教育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最值得记忆的,还是1995年6月28日在报纸上发表了《家乡民俗风情调查》一文。
那是1995年的春天,我在县里农村一所联中工作,条件相当简陋:学校只有两排平房,学校里订阅的报刊好象只有《人民日报》等几份党报和《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报》成了我工作之余最喜欢阅读的报纸,报纸所有栏目中,我比较喜欢“教育科学”,上面经常读到一些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章,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很不少启发。
一天在读《中国教育报》的时候,偶尔看到一则征稿启事,大意是举办课外活动案例征文比赛,这篇文章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因为我从1994年开始就在做一个“语文活动课”教改试验,甚至已经基本完成了10万字的《中学语文活动课100例》的初稿,但由于在一所偏僻的农村联中教书,哪里有人会关注你的教改呢?那几年,我一直在无人喝彩的环境里默默做自己的事情,我教过的学生都参加过我设计的语文活动课。看到举办课外活动案例征文,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参加这个活动,因为我觉得我设计的一些活动案例有代表性。于是,我将这张《中国教育报》从报夹里取出来,收在自己的抽屉里。回家之后,按照报纸的要求,我翻阅了我那些停留在书房里的书稿,选择了《家乡民俗风情调查》这篇短文,我觉得该案例有时代气息,是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活动,又有农村生活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经过两天的修改,按照报纸要求的地址寄了出去。
那几年我经常投寄稿件,绝大多数都是石沉大海,所以也当时也就是报着试试看的想法,稿子寄出以后,很快就忘记了。每天继续在破旧的教室里和土孩子们一起读书,课余还是翻看《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日报》……
大概是快要放暑假了,一天上午,我上完第二节课,刚回到办公室,同事拿着一叠报纸喊我:“小苗,看看这里有你的文章哦!”我当时一惊,有我什么文章啊?时间过去快3个月了,原来参加比赛的事情都忘记了。我快步跑过去,接过报纸,是《中国教育报》,1996年6月28日第三版上赫然刊登着《家乡民俗风情调查》,作者落款是“江苏省东海县牛山乡和堂中学苗蔚林”,我们这所只有两排平房的农村小学校的名称,也第一次和我的名字一起出现国家最权威的教育报纸上。当时真的很激动,我是一个农村中学的老师,《中国教育报》的编辑老师从众多的稿件中竟然选择了我的文章,足以说明编辑老师审阅稿件的认真与公平。办公室里的老师都向我说祝贺,这是这所学校第一次有老师发表了这样高级别的文章。等他们去上课以后,我一个人静静的坐在破旧的办公桌前仔细阅读文章中每一个文字,仔细阅读那张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我知道,我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起点。
下班后,我把这张报纸带回家了,和家人一起分享《中国教育报》给我带来的成长快乐。后来,接到50元的稿费汇款单,到了1996年年初,又接到了《中国教育报》寄来的获奖证书。
如今,1996年6月28日的《中国教育报》、获奖证书和寄证书的信封我一直保存着,那是我在一所农村学校的成长记录,更是一名农村普通教师专业发展的幸福记忆。今天,我已经成为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依然关注着《中国教育报》。关注报纸上的政策解读,关注报纸上的教育改革信息,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们学校的老师,也能在上面发表带有学校名字的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