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 电话:025-85916650
- 预约上门:15851845757
- 邮箱:njof365@163.com
- 网址:www.njof365.com
- 联系人:孙先生
- 实体展厅:江宁区鄂尔岗路荆刘工业园
残疾人作家杨嘉 左右办公家具利作品研讨会纪实
12月16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经济日报社主办的残疾人作家杨嘉利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21位与会专家、学者、嘉宾和杨嘉利新作《重生门》中写到的人物代表进行了发言,给予了杨嘉利文学和精神的高度评价。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文学创作的探讨,也是一次对爱与被爱的表达。杨嘉利,一个历经苦难的人,因文学而鲜活,因爱而绽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残疾人往往能从残缺中发射光芒
对于人来说,几乎没有完美人,都有缺陷,不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但人的总体能量不会因为缺陷而损失,只是发生转化或转移,一些功能弱化,另外一些功能就会得到强化。因此,从能量学或者发展学角度看,残疾人也是正常人,残疾人往往能创造奇迹,身残志更坚,体弱能更大,从残缺中发射光芒。杨嘉利就是精彩例证。他的作品中充满泪流、暖流、气流、光流,布嵌着冰点、亮点、燃点、奇点,他的作品就是励志书、奋斗史、大爱诗、众生相。我们细致阅读杨嘉利的作品,可以产生几点启示:一是人人都可以成才。任何人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如果14亿中国人都做有益的事,实现中国梦就很容易。二是人的社会贡献主要在思想。人的一生能留下的不是官位和财富,而是思想和人格。在当今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时代,无人化、机器人代替了许多体力,身体弱势,但可以是思想强势。三是美就是不完整。物理学和美学表明,美=对称+破缺, 一般是95%左右对称、5%左右残缺。真正的美或者漂亮是不完整的,是有细微缺陷的。四是对残缺的尊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是程度不同的残疾人,如脑残、心残。对残疾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尊重残疾是社会的底线和良心,也是文明程度的体现。五是写作是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捷径。在所有途径中,文学道路阻力最小,对物质要求最少,对生产关系依赖最低,手上有笔,桌上有机,网上有路。六是社会关怀是残疾人的温室。实现同样的工作质量,残疾人比正常人要付出更多。残疾人的生存、生活和成长,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帮助,残联、民政、作协、媒体等都是亲人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为体面、更加幸福。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他把每一个细小的关爱都深深印刻在记忆里
杨嘉利的故事有很多值得讨论、研究、评论的地方。从小由于身体的原因,收到了太多的歧视和不近人情,但是他并没有心生怨怼,而是对接触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细小的关爱,甚至一杯水、一个礼品,都深深地落在他的记忆里,这是一个作家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残疾人作家,用特殊的视角观察社会和周边的人,非常细腻,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让人感动,在当下社会浮躁、人情发生变化的时代,能够把一些纯真的情感表达出来,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温暖和爱。《重生门》这本书,把许多寻常看不见的编辑、记者推向了前台,让读者发现,原来四川有那么多优秀,充满爱心、善意、人情的媒体人在帮助着弱势群体。同时,这本书写作风格和语言很有特点,从小细节入手,语言的表达能力、雕塑性、形象性、感染性具有自己的风格,这种创作方式值得很多作家学习。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伍立杨——他的作品打开了一条具有表现力的艺术之门
杨嘉利有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精心考究的表现技法,深刻悠远的艺术境界。
去年,杨嘉利的一首诗让我印象深刻,一环扣一环,像小说一样,开篇就很吸引人,有类似于高潮迭起的戏剧效果,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之于散文,杨嘉利像是用文字来作画的画家,用精准、妥帖的表现力,就像高明的画家一样,寥寥几笔,境界全出。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杨嘉利所具备的正能量的社会价值,更需要有艺术上的深度来加深传播力和影响力。
佛经中讲每个人身上都有1200多种病,所以某种意义上,我们都一样。杨嘉利的作品让人震撼,在艺术性方面,《重生门》打开了另外一条别致的、具有表现力的艺术之门,值得我们细细品读、鉴赏、传播。
四川省残联副理事长杨志远——66个“爸爸”让他有尊严地走到了今天
#p#分页标题#e#首先,我要感谢像杨嘉利这样自强不息的人,带给我们正能量,让我们深感幸福的来之不易。来到研讨会现场,我感慨万千,除了感谢杨嘉利,还要感谢曾帮助过杨嘉利的人。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太多像在场的各位一样,热心帮助残疾人的人,这种无私的关爱与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杆。你们身上的责任、情怀,爱心闪烁的人性光辉,是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力量。
杨嘉利,作为一个一天校门都没进过的作家,刚开始的作品如何,我们是可以想象的。而正是因为大家的鼓励,才能让杨嘉利拿起笔,创作出接近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
《重生门》里写的66个人,代替了他的“爸爸”,让他有胸膛可以停靠,肩膀可依靠,让他有尊严地走到今天。这66个人,彰显了四川编辑、记者的情怀,责任和担当,更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责任和担当。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四川日报专职编委姜明——其作品篇幅上有厚度内涵上更厚重
杨嘉利两年出两本书,这样的频率让我惭愧,让我们感到虚度光阴。《重生门》讲述了66个人的故事,从篇幅上来讲很有厚度,同时这些故事讲述的是自己的人生,内涵上显得更厚重。
杨嘉利将与新朋旧友的交往悉数写入书中,对于散文写作有一定的开创性。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胆量,因为许多内容很琐碎,非常难写,这种搜集很有价值。虽然并非每篇都是精品,但是对于研究残疾人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就内容而言,该书体现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对世界充满善意的表达,文风很朴素,值得品读。
对世界释放的善意,一定是打动人心的,还能教化人的,这也是该书所蕴藏的巨大力量。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陈海泉——原生态的写作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杨嘉利虽然身体残疾,但他活得更有张力,他没有成为家庭的拖累,而是成为了家庭的支柱。作为一个残疾人,更是积极地帮助特困生。
在人格方面他更强大,生命方面更顽强,精彩度上更绽放。作为杨嘉利《重生门》中描写到的66个朋友之一,我时常感到,不是朋友在关爱他,而是他在关爱朋友。
虽然他是残疾人作家,并不代表着对他发表文章的门槛就要降低。杨嘉利并非学富五车,反而能更好地扎根生活,让笔触融入生活的毛细血管。这是一种原生态的写作,大道至简,文学到最后都是返璞归真。
杨嘉利之于我,就是一面镜子,让我时不时红红脸、出出汗,审视自己还有哪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同时,也像鞭子,时刻鞭策着我。
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军——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人间处处充满爱
杨嘉利是一位特殊的作者。我认识他缘于这次出版,捧读了其书稿,一点点地被感动,一点点地被震撼。我认为,他的成功虽得益于这个时代,得益于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但最重要的,还是缘于他自身四十多年不懈个人努力。
杨嘉利用自己坚强不息的奋斗故事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把写有他签名的书摆放在办公桌前,每每翻开看时,都感觉到他的文字特别刚劲有量。
杨嘉利的作品,文笔流畅、娓娓道来,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虽有坎坷不平的经历,但从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自强不息,用心灵和生命去写作。杨嘉利所经历的事情,在平常人眼里只是一桩桩、一件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在他的眼里却满是感动。
杨嘉利用心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传达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让人感受到人间处处充满爱。我想,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生活中处处都是美,关键是要有发现美丽的心灵和眼睛,我们特别需要这样清新的作品。
弘扬正能量,传承优秀文化是出版者重要使命,今后,期待更多类似《重生门》的优秀感人作品出版,期待他还会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他穿越诸多荆棘终究实现了生命的绽放
杨嘉利,一个没上过幼儿园,没机会走进学校大门,无缘在运动场上奔跑,也少有就业机会的残疾人,有这么多家单位为他的作品举办研讨会,有这么多的领导、专家来到研讨会现场。作为今天的主角,杨嘉利脸上的笑容正在告诉我们,他是快乐的、幸福的,他的快乐就像舞动在这个季节里的金黄色的银杏叶,他的幸福,就像冬日的腊梅,在窗外的阳光里尽情地绽放,开心地绽放。
#p#分页标题#e#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渴望着绽放。杨嘉利生命的绽放,尤其经历了无数的酷暑和严寒,穿越了太多的荆棘和险滩,可喜的是,他拖着疲敝的身子,一步一瘸,蜗牛般挺了过来,带着他的《青春雨季》《彼岸花》《重生门》等一本又一本心灵之书。
一滴水,折射太阳。一朵花,一个世界。杨嘉利微小的生命,几十年的经历,以及他在路上前行的背影,都是在对人生意义,对生命价值作进一步的更新的诠释。
作为同在一个单位的同事,作为从事文字工作的同行,深知杨嘉利的不易。但让人安慰的是,通过《重生门》这本书,让大家知道,在杨嘉利的身边,以他为圆点,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有那么多双暖暖的手,有那么多颗热热的心,在杨嘉利的每一个阶段,给予他不断地帮扶和温暖。也正是这些不断的帮扶,也正是这些无边无际的温暖,才有了人生苦路上的坚定前行,才有了为他举办的这个作品研讨会,才有了大家来见证杨嘉利的一次生命的绽放。
一个不善待弱小者的人,不算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不善待文化人的人,不算是一个文明的人。一个优秀的、文明的集体、团队、社会,就应该让像杨嘉利这样的人活得更加快乐,活得更有价值感,更有尊严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宁——他在苦难中平静写作向前向善
杨嘉利虽然通过苦难的视角在进行文学创作,但是他在写作的时候心态是平静的,在苦难中依旧向前向善。
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个人的苦难,更多的是给多灾多难、残缺的生活,开了一剂药方。而善良、宽容、悲悯,这种表达人生人性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是一般人不具备的,因为普通人没有杨嘉利那么刻骨铭心的体会。在杨嘉利看来,苦难与屈辱都是天高云淡,平静地面对生活和人生才是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所长艾莲——他用生命在书写用生命感动生命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什么叫超越的生命之光。杨嘉利是用生命在书写,是在用生命感动生命。这样的文字里或许会有很多泪水,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温暖。是我们给予他的温暖,也是他给予我们的温暖。
阅读杨嘉利的文字,我很受感动,哪怕是在与人交往时,杨嘉利比起想到自己,更多想的是“我能给予他帮助吗?我能为他推开一扇窗户吗?”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唐千惠 李珊 鲍安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