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 电话:025-85916650
- 预约上门:15851845757
- 邮箱:njof365@163.com
- 网址:www.njof365.com
- 联系人:孙先生
- 实体展厅:江宁区鄂尔岗路荆刘工业园
一线|《明报月刊》总编辑潘 成和办公家具耀明:金庸有四个理想 成功了两个半
口述/潘耀明整理/邵登
潘耀明是《明报月刊》总编辑,与金庸共事多年,是此前身为《明报》老板的金庸亲自挖来的传媒能人。谈及与金庸的关系,潘耀明曾在《我与金庸》一文中这样描述:“金庸与我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仰之弥高的崇碑,我只是他卑微的学生。”
金庸去世后,《一线》记者前往香港潘耀明的住所采访了这位金庸的“小字辈朋友”,他讲述了与金庸多年共事中的故事,个人对金庸的理解,并向《一线》展示了金庸当年为其手书的聘书,以及为他留下的文稿。以下是潘耀明先生的口述。
未竟的历史小说
金庸为潘耀明的书题字
金庸为潘耀明的书题字
我是1991年来到《明报月刊》。之前我每天给《明报》写专栏,但跟金庸只是在公众场合见面时的点头之交,实际上没有什么交往。有一天董桥打电话给我,他说金庸要见你,我说我跟金庸不太熟,董桥说:你来吧。
以前明报大厦在香港北角,我到了金庸那间到处都是书的办公室,在那里见到董桥和金庸。金庸和我寒暄了一下,让我坐下稍候片刻,他走到办公桌去写东西,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为了缓解尴尬,就偶尔和董桥闲聊两句,但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大概15到20分钟,金庸起身从书桌走过来,亲自把一份刚写好、带着墨香的聘书给我,我当时既感动又冲动,因为金庸是我非常敬重的人。粗略的浏览了聘书的内容,毫不犹豫就签了,当时我还是三联书店的董事和副总编辑,还没有辞职。我跟金庸说,你给我三个月的时间,我去交接了工作就过来,当时是1991年1月份。
来到《明报》后,我跟他接触多了起来。《明报月刊》在过去也是几个名人在做,先是胡菊人先生,后来是董桥先生,但我是第一个担任总编辑且身兼总经理的,可能是金庸考虑到我在纽约大学念出版管理学跟杂志学的缘故。
开始在《明报》上班后,跟金庸除了业务上的来往,一些文化人到访他也刻意叫上我。金庸的性格除了带着侠气,也有儒雅的一面,对待下属都很有礼貌。记得最初我去找他,请他给《明报月刊》一点办刊指示,他也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就说“你瞧着办吧。”唯一算是指示的就是一句,他说《明报月刊》是《明报》的名牌西装。
之前《明报月刊》的销路不行,金庸跟我讲,你要考虑一下怎么销售。为了把《明报月刊》办成一个名牌杂志,我请了一些比较有国际影响的顾问,包括杨振宁等有学术地位的海内外学者成立了一个顾问委员会,把《明报月刊》办成一个泛文化性杂志,广义的文化性杂志,《明报月刊》后来的销路从不到1万份涨到接近2万,金庸很高兴。
金庸是个性很强的人,他在文章里写到自己有四个理想:第一个理想,少年的时候努力学习;第二个理想,青年時期要有事业基础,第三个理想,找到理想的接班人;第四个理想是到处去游学,写自己喜欢的文章。
第三个理想他失败了,《明报》找错了接班人,导致《明报》一度要垮掉。
97年前,传媒业已经开始下滑,金庸审时度势把明报卖了。从经济上来讲没有损失,他差不多套现了10亿,但《明报》毕竟是他的终生事业,他本来还是想跟它带有点关系,挂一个荣誉董事长,《明报》的大政方针还是要听他的意见,但是后来于品海接手《明报》后,实质上将他架空,金庸个性很强,干脆就辞职不干了。
金庸对中国的历史,特别是明清、隋唐史都很有研究,他一直以来都想写历史小说,而不是再写武侠,实际上他在1975年就修订了全部武侠小说。那时他找到我,说你不如辞掉《明报月刊》,到我的明河出版社集团。他想我帮他創办历史文化杂志。他踌躇满志,希望在历史小说的创刊号上开始连载历史小说。
1995年4月1号,我带了一个秘书开始到明河出版社上班。但很不幸,前一个月的22号,金庸突然心脏病进了医院,手术不是很顺利,因为血没有清理好进入脑部,他有一段时间丧失了语言能力,这对他打击很大。后来请到三个脑科医生会诊,在医院住了大半年。
他的历史小说写不出来,與我签了五年合同,但我平常只能做一些文书工作,做了一年,我又回到了《明报》。
大亨的失落感
1996年春与金庸在日本热海合照
#p#分页标题#e#金庸在很多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一个文人办报成为大亨,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我看将来很难。但金庸以一个文化人身份办《明报》赚到钱,并且赚到的是大钱而不是小钱。之前外国公司有一个排行,说金庸可见财产有几十亿。
金庸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在90年代初有过统计,金庸的武侠小说读者超过2亿,现在看起来起码3个亿以上,哪一个作家能有那么多读者?
但金庸的财富不是来自武侠小说,他通过武侠小说拿到的版税很少。有一次他跟我讲,内地市场那么大,他只拿到300多万的版税,但在香港和台湾,每一年就有1000万的版税。这里面牵扯到盗版,内地的出版社也没有按规矩给他版税。
金庸读者的广泛性,我看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报刊连载时期的普罗大众,到教授杨振宁、政要邓小平,他的读者层次提升了。我因为工作跑了很多地方,几乎有华人的地方都有金庸的读書會组织,我有一次去到慕尼黑,当时东西德还没合并,我发现那里的大学就有华人组织的金庸的阅读班。
金庸的武侠小说也进入了学术殿堂,北大的严家炎教授说金庸,新派武俠小說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我也认为,金庸的小说迟早会成为经典文学。
有一次,我在韩国的外语大学演讲,他们让我讲香港的文学,我就讲到金庸跟刘以鬯的作品,刘以鬯将西方的意识流带入中文文学,《酒徒》有他的文学成就。金庸的武侠小说有另外一个贡献,他的文字是很纯粹的,“五四”以来,很多中国文学都欧化了,你去读“五四”的文章,文字是很别扭的,但金庸的文字没有被欧化,他等于是明清筆記文学的传承人,你从每一个章节中抽出一篇文章来看,都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他的文字可以当做中文的一个范本。
沈从文跟我讲,当年他看《红楼梦》家长都反对,觉得这是淫书,中国的四大名著,当年哪个不是通俗作品呢?
但这是后话,之前金庸的小说一直争议十足。香港曾经有过一个蛮大的争论,学术界认为刘以鬯是纯文学,而金庸写的通俗小说根本不上档次,有一段时期否定了金庸,我记得我在小学时看金庸,被我的老师撞见,说要给我记大过。
金庸怎么看自己的作品呢?他觉得武侠小说是副产品,主要的职责还是办报。当时他也想象不到小说受众能那么多,写武侠其实就是娱人娱己。因为他当时办报压力很大,他是老板,还要写社论,每天都要写,很多东西都是他亲自抓的,比如副刊和中国版,《明报》副刊办的很好,张小娴、林燕妮、亦舒都是从《明报》出来的。
写武侠小说也是一个机缘巧合,当时梁羽生很红,本来《新晚报》的罗孚想找一个人写武侠小说,梁羽生说他写不了,罗孚就找金庸写,金庸说我来试试,金庸少年的时候也喜欢看武侠小说,结果第一部《书剑恩仇录》就一炮而红,现在想到金庸,一般都想到他的武侠小说,他是一个报人反而是次要的了。
但金庸本人最想写的,应该还是历史小说。金庸在古文学方面基础很雄厚,他很喜欢看书,到任何地方都是书不离手。他办公室书很多,自己家里有一个三百平方的大书房。我跟金庸出差,他到了一個地方一定要找书店,在机场等飞机也要去找书。我在《明报月刊》做了一个读书的专辑,请他写一篇读书心得 ,他引用了李清照的诗:“万事不如书在手,一生常见月当头”,他说假如做十年牢可以看天下书,或者给我自由却不能看书,他仍会选择坐牢十年。金庸是真正的读书人。
但在离开《明报》之后,历史小说也没有写成,我看他也是有失落感,人生的最后阶段金庸是不太順利的,我想他需要寻找一些寄托。当时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邀请金庸到浙江大学文学院做院长,实际上他当院长就好了,但他还带了三个研究生。
金庸没有带过研究生,他也没有派研究题目给研究生,所以这些研究生觉得金庸没有单独跟他们讨论,或者提供研究方面的意见,就开始在网上起哄,加上一些浙江大学的教授也起哄,说金庸得到了很多荣誉博士,你没有真正的博士学位,怎能帶博士研究生呢。觉得自己要念一个真正的博士,因为这个原因他去到剑桥,从硕士念起的,先拿到硕士再拿到博士。
文人的抱负
2011年6月14日与金庸摄于港岛香格里拉酒店龙虾吧
金庸笔下的侠客们多有一颗出世的心,但金庸是入世的。办报要入世,报纸要有市场,要有销路,那就肯定要入世。
#p#分页标题#e#有一个自称研究《明报》历史的人说,他认为自己找到了金庸没有什么文化理念的依据。《明报》一开始是一张小报,最开始版面上还有一个西方性感女郎的照片,一些标题也很香艳。我跟他讲,金庸当时跟他的同学沈宝新一起拿出十万块来办报,当年香港的报纸是很辉煌的,大概有二、三十张报纸,《明报》作为一张小报本身首先要生存,如果不能生存,你讲什么理论?先生存下来才会有文化上的提升。
后来,通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带起了一些读者,《明报》的销量渐大了,办报的理念也提升了,变成一个知识分子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的报纸了,成了香港公信力最高的报纸。所以金庸是考虑了实际情况的。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可能传达出一种出世的观念,但他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是入世的。我打个比方,金庸在东吴大学念国际关系法,他一直想报效国家,跑到外交部向乔冠华毛遂自荐,想进外交部做外交官,当然他是进不了的,因为阶级出身不好。
后来香港要回归了,他还是《基本法》的起草委员,他想将他的所学回馈社会,这是很入世的。当时他除了在香港起草《基本法》之外,还提出了一个“双查方案”,涉及香港回归后特首和立法会选举,双查就是查济民、查良镛。查济民是一个大地产商。但这一方案在当时遭到了很多民主派的批评,有很多学生到《明报》去烧报纸、示威游行,《明报》的副刊也登了很多批评的文章,都是针对金庸的。
金庸自己办的报纸,难道可以批评自己吗?但他没有炒这些作者的鱿鱼,这就可以看出金庸的胸怀。我个人的感觉,金庸基本上是入世的,可能出世的部分也有,但不是他主要的追求。但假如金庸真的从政未必是好事,他就写不了那么多的武侠小说了,也办不出那么出世的报纸。
金庸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人,他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得最好,办报他要办得好,写武侠小说要写得好。后来他要去完成他第四个愿望,去大学念书,进修。我们都劝他,他当时已经八十多岁,地位那么崇高,再去念博士,对他来说只是锦上添花。我曾经跟金庸半开玩笑地讲,金庸只有一个,现在在街上到处都是博士生。
当然,他的个性好强,有所追求,历史小说写不出来,在浙江大学受到挫折,他的心里一定要找一个出路,你让他庸庸碌碌,那不行。所以,他要去念一个大学博士,来验证他真正有学问,虽然本来他不需要这样做。
金庸还是个性情中人。你知道吗?金庸年轻的时候一直追求夏梦,但追不到,他对夏梦一直有一种情谊在的。后来夏梦息影移民加拿大,金庸写过一篇社论《夏梦的春梦》,欢送夏梦女士到加拿大定居。这样写社论,古今中外没有的,但他写出来了,我说他个性强是真的,一方面是个性强,一方面又是性情中人。
腾讯对其发行的或与合作公司共同发行的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及腾讯网站上的材料拥有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