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 电话:025-85916650
- 预约上门:15851845757
- 邮箱:njof365@163.com
- 网址:www.njof365.com
- 联系人:孙先生
- 实体展厅:江宁区鄂尔岗路荆刘工业园
车间救火者:40年前爆炸 成套办公家具事故中受伤 40年后渴望温暖相待
1978年1月31日,原济南向阳化工一厂银粉车间发生爆燃。
庄庆云和19岁时的“她”
马志洋接受采访
贾玉香讲述往事
扭曲、残缺的双手,遍布伤痕的脸庞……在不知情者看来,他们是“怪人”“丑人”,甚至避之唯恐不及。
鲜为人知的是,他们是40年前济南一场车间爆炸事故的扑救者,更是凡人中的英雄——多年来,他们早已适应身上的疤痕,心却仍会因旁人的误解而阵痛:他们渴望沐浴在阳光下,更渴望他人善意理解的目光。
重聚
近日,在济南天桥区一小区里,市民庄庆云的家中,来了七八位老年访客,他们的脸上、手上,都有明显烧伤过后留下的疤痕,看起来依然令人触目惊心。
市民李先生,也代替年过七旬、多病的姐姐,赶来参加这场久违的重逢聚会:“这么多年,他们的伤痛,我最清楚——在我的心里,他们都是凡人中的英雄,他们渴望走在阳光下,更渴望市民们的理解与包容。”
有人会好奇,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那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意外——
1978年1月31日是“小年”,也是当时坐落于小清河岸边的济南向阳化工一厂表彰大会召开的日子。
工人们不知道的是,一场劫难也在悄然迫近:有人的生命,即将戛然而止;有人的青春,就此黯然道别。
事故
时至今日,当年在厂里宣传科工作的贾玉香依然清晰记得,事故发生前,她就在工厂礼堂布置表彰会场,手里还拿着话筒忙前忙后。
这时,有人急匆匆跑来,让她从广播里“喊人帮忙”:银粉车间起火了,喊大家快去灭火!
“当时我广播完,提着装糨糊的桶,就跑出门了。”贾玉香说,灭火要用沙子,糨糊桶正好能派上用场。
同时赶到现场的,有厂里的多位负责人,还有马志洋、陈鲁月、李全敬、曲玉兰等年轻工友。
马志洋说,当时他是离起火点最近的人之一,在维修车间工作的他,与车间的臧主任,都在协力用沙子掩埋起火的银粉。
当时,有工人忙着清运起火车间的原料,还有的在门口不断递送沙子。
“烟花在空中爆炸,会产生美丽的火光,那其中就有银粉在起作用。”马志洋说,但在车间这样的封闭空间里,银粉达到一定浓度,旁边再有火源,那就是一场灾难。
“我和陈鲁月不断搬运沙子。臧主任那边,用沙子遮盖起火点,就在大家一起忙着救火时,爆炸突然发生了。‘砰’的一声巨响,就像一声惊雷!”
刹那间,车间成为一片火海,随着呼救声,救火车、救护车疾驰而来,四面八方的支援,也涌向事发地。
醒来
出版于1978年3月的一本书,《像他们那样战斗》,记录了这场灾难中救援者们奋不顾身灭火的英雄事迹。只是喧嚣过后,很少人知道,这群被灼伤的人们经历了怎样艰难的康复过程。
贾玉香回忆,当她再次醒转过来,已是事发七天之后。“渴……渴死了!抽屉里有茶叶,快给我倒杯茶吧!”这是她恢复意识后,迷迷糊糊说出来的头一句话,她以为还在厂里,仍坐在办公桌旁忙着手头的工作。
“你醒了,同志?这是医院,你受伤了……”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护士说道。
记者拿到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事发前的贾玉香,另一张则是事发后半年拍的。第一张,她梳着当年时兴的“豆芽辫儿”,面容清秀;另一张上的她,脸上遍布疤痕,令人惊骇。
济南市史志办公室官网上的“大事库”记载,那场事故造成17人身亡,49人受伤。不少伤者是深三度烧伤,伤口集中在面部与双手,有的伤员更是全身大面积烧伤。
伤痛
在最靠近起火点的位置,臧主任等多名干部、工友不幸身亡。而马志洋、陈鲁月等人则伤情最重,全身多处烧伤。
“其实,比起后勤参与救火的工作人员,我们这些维修车间的工人,更懂得这种爆炸可能带来的危害。”马志洋回忆说,早在这次事故之前,厂里就曾发生过类似的爆炸,但因为扑救及时,所以当时未酿成大祸。
但是,这场火灾对于许多伤员来说,却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那时,白天都不敢走出家门。只有到了深夜,街上没人了,才敢出去透透气。”贾玉香说,在她受伤后不久,一件事儿极大地刺激了她,让她在伤后十年里,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p#分页标题#e#那次,家里突然来了亲戚——一位八旬老太太,她看见来不及躲避的贾玉香,问这是谁?“是小香啊!”当被旁人点醒,老人愣愣看着贾玉香脸上的伤疤,失声痛哭起来。
可许多人不知道,就是这样一副残缺的身躯,还是大大小小20多次手术才换回来的。
那次烧伤,有多么惨烈,从一双手的对比中,就能看得出来——参加救火的李全敬,当时右手的电焊手套还未来得及取下,这也让他的右手幸免于难;而左手则没有那么幸运,因为烧伤,五根手指只能蜷缩着,手指甲床已不存在。
有伤员介绍,当时很多人的手因为严重烧伤蜷缩成一团,指节全部黏连。为了让手指恢复功能,医生钢针打进指节固定,通过不断转动钢针来恢复功能,“十指连心,那种疼,让人痛不欲生。”更有伤员经历多次植皮,痛苦也非常人所能想象。
“烧伤得受二茬罪,每次从身上取皮后,更疼的还在后边。”马志洋唏嘘感叹,“换药时,纱布早已与血肉黏在一起,一旦揭起来,真跟剥皮一样,疼得人死去活来。”
心事
如今,在伤员庄庆云的钱包里,依然珍藏着一张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她会时不时拿出来观看,聊以慰藉。
那年只有19岁的她,作为知青返城才40多天,就遭遇这场不幸。她也是事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今年我都快60岁了,如今健在年龄最大的伤员,都是89岁高龄了!”
40年过去,虽然伤早已结疤,但这些老人还有心愿没有了结。每当走在路上,总会有人投来或厌恶、或怜悯、或不解的眼神。
“希望有一天,走在大街上,更多人看到我们,是理解的目光。这么多年了,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心事!”有伤者喃喃自语。
“当时,爷爷奶奶为什么会选择亲自救火?为什么不等专业的抢救人员赶来?”这些人的孙辈曾忍不住提出疑问。
马志洋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当年,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在人们眼中高于一切;不惜冒着生命的代价去抢救这些财产,是无可置疑的高尚的英雄行为。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崇尚“以人为本”的观念。
“打个比方,如果街头有车辆自燃,而车内人员已经安全撤离,我们不建议其他没有经过安全培训的车主,贸然拿着灭火器上前救火。毕竟车辆自燃也有爆炸的可能,应该尽量驱散人群,及时拨打火警电话施救。”有伤者说。
“保护人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马志洋反思说,他非常欣慰地看到,在现代,更多事故灾难中愈来愈关注“人”的安全,而把财产放在次位,“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记者手记
请用善意握住他们的手
往事随风,伤痕犹在。40年后的今天,再让这些伤者去回忆当年种种,说实话,记者于心不忍。
因为身体残疾,他们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不仅自己的许多事情需要协助,甚至许多家务都由伴侣、孩子承担。
马志洋说,他伤后最大的幸运,就是遇见了老伴司志红。多年来,司志红一人挑起家庭的重担,从来无怨无悔。一次,老马无意中听到,有人问老伴,“你嫁给一个残疾人,这么多年受苦受累,心里后悔过吗?”老伴的话,让他心头一暖——“怎么会?他是英雄啊!”
老马说,每当放学的时候,他从来不敢经过小学门口。即使有急事,也要绕道走。
“我生怕自己这张脸,会吓坏孩子。”老马说,每当有小孩问起他脸上的伤怎么来的,他都会笑着说,“玩鞭炮炸的,你们可不能随便玩火!”
记者发现一个细节,马志洋从不与人主动握手,而是用抱拳来行礼,他生怕自己变形的手,会吓到对方。
这次采访结束时,记者主动上前握住了老马的手。这个简单的动作,却让老人高兴得像个孩子,他紧紧地,回握住了记者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