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 电话:025-85916650
- 预约上门:15851845757
- 邮箱:njof365@163.com
- 网址:www.njof365.com
- 联系人:孙先生
- 实体展厅:江宁区鄂尔岗路荆刘工业园
浦东新区窗口“ 致力办公家具注册官”的故事
徐敏的办公桌旁有几只塑料箱子,里面按时间堆放着浦东新区办理注册事宜的企业资料,每天下班前,她要完成一箱以上材料的审核,为第二天收进材料腾出地方。徐敏在担任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分局企业注册科科长十余年期间,这些箱子是她加班时最“忠诚”的伙伴。
5年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徐敏的箱子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原本只能放80份资料的箱子,开始装得下两倍资料的量,因为企业办事流程简化了,需要提交的资料少了,也薄了。同时,箱子也被一只只地分给了其他同事,因为新增企业量大了,每天处理的业务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一个人的“挑灯夜战”已不能负荷。
这是关于徐敏和许许多多浦东新区窗口“注册官”的故事,同样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长的故事……
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5年时间弹指一挥,但对浦东而言,过去5年值得载入史册。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之初,2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仅注册了8000户企业,其中80%为外资。奇迹发生在成立一周年的时候,企业注册数超过了12000户,相当于过去20余年积累总量的1.5倍。如今,浦东新区平均每年34000户新增企业中,有三分之一以上落户自贸区。
谈论起这一串数字,徐敏如数家珍。殊不知,每一个成倍增长的数字,都可以“换算”成注册科“注册官”们的加班时间。自贸试验区成立后,上海不断围绕自贸区建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注册的准入门槛降低了,手续费用减免了,注册流程简化了,万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到今年8月,自贸区内企业已达到87430户,较5年前,足足翻了10倍有余。而注册许可分局的“注册官”,却仍然是原先那70余位。徐敏说,“平均每人每天增加1小时工作时间,平均每周减少一个休息日”,是应对这串不断攀高的数字的唯一办法。
2015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浦东新区迎来企业数爆发式增长。这一年,“90后”施若诗刚走出大学校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分局企业注册科“注册官”是她的第一个岗位。 下转◆5版
(上接第1版)和想象中的公务员工作颇有不同,当一名“注册官”,没有所谓“8小时工作制”,没有“朝九晚五”,没有午休。那时,行政服务中心还没有开通网上预约功能,每天从开门接待时,大厅就会涌进一波又一波人。“直到送走最后一个申请人,天已经黑了,而我们很可能连中午饭都没来得及吃”。
最让施若诗焦虑的是对时间的“失控”。“常常分不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晚上做梦也是坐在窗口接待”。因为工作期间不能分神,施若诗的手机总是满电的,每每打开,上百条未读消息红得扎眼,提醒她又度过了连轴转的一天。
自贸区的迅猛变化有目共睹。近5年时间,浦东崛起一批独角兽企业,其中60%诞生于自贸区。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更让自贸区的企业开办便利度有了和发达地区“抗衡”的实力。“根据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数据,同样是新企业注册,在一些发达地区仍需要等待4个工作日,在浦东则是2个工作日;企业名称变更,浦东可以实现预审后一天内完成,有些发达地区则需要5天”,“注册官”张晓彤告诉记者。
今年是张晓彤进入注册科、伴自贸区成长的第三个年头。从入职头一年每天忙碌整晚,到如今可以在不超过一小时的加班时段里妥善完成当天任务,背后不单单是“注册官”们对业务流程的谙熟,还得益于配合自贸区建设而日益优化的审批流程。徐敏介绍,随着注册科审批权下放,“注册官”们的工作重心从前台的接待转移至后台的审批。加之网络端口功能的不断丰富,现今,几乎所有的企业注册业务都可以由申请人直接通过网上提交,线下交材料仅需跑一次,企业方便了,也大大减少了前台的接待任务。
工作范围一次次被刷新
今年上半年,浦东新区发布《关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一条“率先试点持永居证外籍高层次人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科技创业开放政策”一经推出,很快吸引了诸多申请人主动上门。
蔡文灏是这个政策拟定过程的参与者。此前,作为“注册官”,她不止一次以法律框架为依据,将外籍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型企业注册申请挡在门外。“特别是拒绝一些身怀国际领先技术的科技人才,我自己也觉得很可惜。”为了让更多先进科学技术得以在国内市场应用,今年4月,浦东新区组织部、区市场监管局牵头设计出台新政,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在浦东开办科技型企业亮了绿灯。而今,第一批两名申请人已分别成功注册了无线电技术和生物科技类企业;第二批4名申请人的申请也正式进入了审批流程。
#p#分页标题#e#“我们还会定期评估这些企业的发展情况,并会同市商务委、公安部门,对申请人身份及其申请行业进行风险把控”,蔡文灏说,“自贸试验区是苗圃,我们大胆试大胆闯,试成功了就是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即便不成功我们也是勇敢的先行者”。在自贸区的改革洪流中,这个80后“注册官”表现出可敬的勇气。也恰恰是自贸区建设,给每个“注册官”注入了时刻准备着的奋进力量。
几个月前,6岁孩子的母亲、“注册官”卢艳秋因劳累患上了面部神经瘫痪。短短几周的病假让这个最熟悉企业注册工作的“老手”一回到工作岗位,便直呼“跟不上了”。让卢艳秋跟不上的,恰恰是自贸区内瞬息万变的行业业态。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前,原保税区域注册的企业以贸易型为主。自贸区诞生后,大量中介类、服务类新兴企业应运而生,行业分类越来越细化,注册窗口的经营范围登记工作范围也一次又一次被刷新。
“2007年我刚参加工作,碰到一家注册3D打印机的企业。申请人手舞足蹈地向我比划半天,我还是对他的经营范围将信将疑。要是放在今天,别说3D打印,什么新潮的行业都有可能遇见”。为了保障新兴行业发展,如今上海市工商局每年会定期更新行业目录,梳理出新增的细分行业。而对于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再也不会对未知的注册申请说 “NO”了,“我们只对企业说YES,哪怕是知识库以外的行业分类,我们也会上报协调,对该行业是否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作出谨慎判断,确保不把企业的创新创意扼杀在摇篮里。”
“上前帮一把”解疑难杂症
合欢路2号,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如今也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里数十个窗口,同时服务自贸区内外的企业。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分局企业注册科的“注册官”们,虽常居后台,更多承担材料审核工作,但在A岛、B岛两处窗口集聚区,还总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徐敏说,他们是“岛主”。每天,会有两位专业的“注册官”驻扎在A、B岛,随时回应企业提出的、窗口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这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的产物。“随着企业类型数量的激增,企业提出的问题常常会超出窗口的处理能力范围,需要专业执法人员‘上前帮一把’”。
不久前,“注册官”施若诗就收集到了一个特殊的案例。申请人提出希望注销企业,但因涉及多次投资人变更,注销流程复杂,企业经办人四处咨询未果。其时,正值以徐敏命名、致力于发挥党代表作用帮助企业解决注册登记难题的“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成立,工作室11名成员集思广益,想出了备案处理的办法,得到上海市工商局认可后,帮企业在最短时间内简化流程,顺利完成注销。
工作室成立后,徐敏将她“上前帮一把”的工作习惯进一步拓展,尤其是和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企业注册难题、瓶颈相结合,光是今年上半年,工作室11名成员就数次走进自贸区张江片区,探寻企业当前遇到最迫切的难题。
“我们发现,一些孵化器作为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摇篮,在帮助企业进行注册地登记时,遇到了一些障碍。”因许多初创企业只是租用孵化器的一间办公室,甚至是一个工位,在注册登记时,往往需要使用其他集中登记地,出现了登记地址和办公地址不符的情况,对后续开展业务带来不利影响。徐敏提出建议,未来希望通过工作室的推动,帮助创新企业实现在孵化器内的集中登记。
“此外,我们还发现,许多企业的‘急难愁’往往发生在注册之前。如何把一个创业想法变成一个落地的企业,这让很多创业者感到困扰。”工作室把提前服务的思路与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服务企业的举措相结合,今年4月,一个叫做“一帮到底”的窗口应运而生,这个特殊窗口解决了企业注册前期的政策和流程辅导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工作室的设立和实践,让改革更有力度,服务更有温度,贴近企业需求,实现精准服务,也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奉献一臂之力”,徐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