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 电话:025-85916650
- 预约上门:15851845757
- 邮箱:njof365@163.com
- 网址:www.njof365.com
- 联系人:孙先生
- 实体展厅:江宁区鄂尔岗路荆刘工业园
黄欣伟:【有 售办公家具些】的揭秘
八卦总是一件讨好阅读者的事情,问题是有些“瞎子都能看见”的,“傻子却还蒙在鼓里”?如果就此以为傻子太多,只能说今天物质条件的丰足,傻子怎么看起来都蛮正常的嘛!
这些年的那些“一句话说明白”,却让很多人用半辈子来研究学习:
第一, 有些热销,有水分年前,浦东有个众望所归的楼盘终于“突然”宣布开盘(突然打上引号,其实对局内人而言一定不突然,只是事不关己者不知道而已),这种信息不对称也就罢了,因为我们眼前的众多所谓商业模式,找宋卫平在2001年足球反赌扫黑中一句话:“把桌子掀开,看看下面是什么东西!”因为N多看起来神秘的商业模式,其实是人情加利益的农业模式,和互联网+有个屁关系啊!
说回正经的。那个项目的牌面逻辑是:
1、 国企开发
2、 内部员工却都到处找关系想买
3、 传说要开盘,已经传了大半年
表面看起来,这项目只要定价不是太离谱(这才是唯一的营销策略),有内部粉丝追随(也一定有内部价),蓄水时间超长,应该卖得不错是正常的。
不正常在于我们的少见多怪,热销第二天就进入了宁波动物园的舆论环境——
1、 这项目热销,厉害啊
2、 爆摇号作假,辣手啊
于是,一群人收了一群屁话写了一群垃圾来对我们进行“眼骚扰”。N年前,就质疑过翻开所有报纸,看得出媒体求生不易,所以只要市场天气不是洪涝灾害型,一定是满目的【张三热销李四热销王二麻子还是热销】。
再看那些动辄“两小时售罄”或者“两小时狂收20亿”,突然想到有个真实笑话:“妈妈,你和爸爸相面孔,于是我就生下来了是么?”
说这话是天真,回答YES是假天真,真心说YES要去零陵路几百号。
一个项目前期的推广、蓄水、沟通、定价、渠道,有说不清的繁琐,但是嫪毐型记者一句“两小时”,还真有傻子相信,我七点钟就算在人民广场零坐标吼一声开盘,两小时后你带我去拿20亿。
理解记者理解老百姓,但牛皮吹得自己相信就是智障了。
第二, 有些滞销,是人祸做房地产的从业者,多数人还是拿着死工资,当然因为房地产行业的整体薪资会高于传统一些行业,所以被艳羡也是正常。
于是,同行碰头的吐槽高发一条是:“不是每个项目都热销的,不是每个从业者都赚到钱的,但我肿么跟我那些皮笑肉不笑的亲戚朋友同学去解释呢?!”
【不是每个项目都热销】,甚至只要你肯用脑子思考用脚走路,那些卖了N年还卖不掉的楼盘——大有盘在啊!
深究一些原因,职业经理人可以一言蔽之:楼盘有硬伤。但是,就像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有人能够客观理性地评价大饥荒年代究竟是天灾(因素)多一点,还是人祸?!
一个楼盘的滞销,可能产品本身有硬伤,在相对竞争格局中落后了,但是在消费者不断被供给的上海房地产市场,一些人为(确切说是人性)掣肘才是关键——
错过了最好的销售期
定价不合理
奖励不够大
操盘手不专业
团队不敬业
有人在当中私利大于公
……
一切其实都是人祸,那句永远正确的废话——没有卖不掉的房子,只有卖不掉的价格。腰斩一下看看,大师都不过叫王林。
第三, 有些推广,是填海甲方乙方的一个推杯换盏叫做投入——
甲方的拒绝言犹在耳:这个媒体没效果!
乙方的执着步步为营:你不投怎么知道没效果?!
已经有点反唇相讥的气焰了,但其实双方都没错,双方也都错了。
曾经那些耳熟能详的“吾一个广告出去,来电500通,成交100套”的大师,他的(所谓)成功不能复制,因为今天的传播供给市场变了,同样一句话在不同时期的市场反馈是不同的,但是就像一个朴素的逻辑思辩——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和“一根稻草可以压垮骆驼”是完全两件事情,又犯了低级思维偏差。
结合上周专栏【精准传播,不可能之上的可能斡旋】,尽管我们可以在技术环节上尽量深化推广投放的KPI,但不得不承认有些推广费用是用来填海的——你今天的投入没效果,明天没效果,但量能的累计到一定程度就是质变,但不能因噎废食就不投入,并意淫着“等到一个好媒体,一个好档期,一个好稿子,解决了一个项目的所有营销组织沟壑”。
#p#分页标题#e#当然,说到底也是理解那些不专业,因为如果战略方向并不正确,在错误方向的不断投入,费效比的确是可以预见的不成功,那么谁又能说服谁,谁的方案被伯乐了呢?!
我也没有答案,只能说在管理半径上做一些相关的控制,比如:
做好每一阶段的投放反馈,测试3到4次之后的效果曲线;
做好主导者的专业和操守评估,是为了投放还是为了投放之后的HK(不是香港的缩写)?!
第四, 有些落地,半山腰发生一件真实的误会:春节前口头通知一件事,想来非常简单,大家口头传达一下,领导向员工传达,前台向后台传达,总部向案场传达。
事实或者结果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们的传达出了问题。
是传达的程序出了问题么?
是有人故意不传达么?
应该都不是,毕竟有些自私或使坏的理由不充分。
问题出在信息不对称即误会,因为“我以为你已经知道了”。这个环境背景是“我说过的,但我没有特别申明,或者没有第二次确认收到”,这不是谁的错,但这是落地不到达或者降落在半山腰的尴尬。
第二个关于落地的尴尬,也是真实的:让同事查个资料,大半天后问结果,回答是“打过电话了,电话没打通”。
无名火就不说了,关键是无名火针对的标的物是思维方式的懒惰导致不应变——
电话打不通的应对方式有很多:隔一段时间再打,有没有其他联系方式,上网搜搜讯息,找同行问询(联系方式、联系人、电话采访),TMD,微信红包会抢,运用便捷的互联网工具做工作就不会?!
难怪做房地产被人看不起,一半是妒忌(收入的绝对数),一半大概就是质疑(低能拿高薪的)狗屎运。
这两年,营销越来越重视C端,我们那些总监们却开始越来越暴露出无所适从,因为那些所谓战略方面的P话,具体到怎么做的1234步骤,别说做了,说都说不清楚。
最近和人讨论一个逻辑叫做【勤奋的懒汉】,说的就是可能有人很卖力,准时上班不反对加班,但他费效比差或者根本只有费没有效,这里面的一句话说明白很恐怖——因为,他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我有时路过谁谁谁的办公桌前,经常看到一个我们小时候应付老师巡查时候的尴尬:书本打开着,我也低着头,半小时还是在“看”这一页,今天一个报告在同一个WORD页面停留两个小时的经理和总监,比比皆是,只要注意了你就注意到(我不是瞎说)。
第五, 有些记者,唉唉唉我也体谅今天媒体发达之后的记者整体素质下降,也体谅在粗放化带教领域小记者没人带教或者带教老师自己是个卢瑟背景下的无奈,更体谅新闻热点不多环境中挖一点新闻交差时候的搜肠刮肚。
但是,体谅不代表原谅。
经常接到采访电话,还未寒暄就知道他们要问什么,更恐怖的是还猜得到他们怎么问?
今天某地有土地拍卖了,于是开场白一定是这样的:“您对土拍(的结果)怎么看?”
关于“怎么看”,就像被周立波揶揄的那样“一把钥匙开万把锁”,所以一切采访都可以以“您怎么看”为后缀名。
将心比心,采访就是问看法,但是“您怎么看”可以换一种口吻,或者就“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再进一步锁定一个具体标的物么?
媒体今天的落魄,一点都没有媒体人自己长期懈怠所致的人祸?看看那些被称为老师的猥琐中年人,以后谁也别叫我老师,不想和那些蠢货共用一个称谓。
如果对记者深度或者再刻薄一点,那是技术方面的探讨而非素养方面的嫌弃。某次,拒绝了一个采访,因为她想问【为什么某公司拿到了预售证】。
在今天的政策口吻空气里,有些事情属于默契:你不声张我不制止,但年轻的记者当然没有这种世故,于是才会问出上面所述那个问题。我好言开解:“这个问题答案很明白,但不能说——我说了,矛盾我发起;你写了,你是误杀嘴;被提及企业,会因为你多嘴而迁怒于你”。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好心伤害。
当然,这个不怪记者,她不“您怎么看”我已经心怀好感。
记者也难:不问对不起工作,问了不该问的对不起采访对象和客户,问了没写对对不起“党和祖国多年的培养”,写字是个很没劲的事情。
看起来都是【有些】,其实有些还不是偶发事件;
说起来叫做【揭秘】,其实他们都是公开的秘密。